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师德先进风采

师德先进风采

终身教授梁艳春:永远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连续10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发布时间: 2024-09-06 浏览次数: 113 发布部门: 党委宣传部
撰稿: 摄影: 初审: 复审: 终审:

在国外,他是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在国内,他是博学睿智的专家学者。他,亲切随和,真挚友好,气度从容,具有大家风范。他就是我校终身教授、首届“师德标兵”称号获得者——计算机学院院长梁艳春教授。


 “应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满腔热忱地完成教学工作”

 “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表现在为人正直、坦荡、有胸怀和与周围的同志和谐相处;应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满腔热忱地去完成教学工作。”梁艳春教授于1977年在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48年,2014年他来到了珠科任教,并担任计算机学院院长一职。在教学中,他勤勤恳恳的奉献精神受到了众多师生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梁老师的课程有一种‘认真’的魅力,我相信听过梁老师讲课的人,都能感觉到老师极强的个人魅力。”这是他指导的研究生吴京桥的上课感受。教书育人是个艰辛的使命,精华的传承有助于奠基一代代学者的优秀品德,梁艳春教授的讲课风格深受他的硕士生导师影响。无论课堂的学生人数有多少,无论课程内容有多么熟络,他都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堂课,课前备课、课后总结已经成了他教学最基本的习惯。“讲课之前除了要认真备课,还要把课程内容重新温习一遍,再想一想讲每个问题时跟之前讲的有什么不同,要怎样去结合时代和技术发展融入一些新的知识点。”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梁艳春教授还一直保留着写板书的习惯,在他的眼中,写板书更有利于同学接收知识,老师在写板书的过程中可以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在他看来,虽然写板书的过程中老师可能会比较辛苦,但却是值得的。学生吴一弘回忆起当初选修他的机器学习课程时谈到:“梁老师讲课的风格与投入的状态,对我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正是梁老师的启蒙,使我对人工智能这个方向产生了兴趣,加上大三时老师邀请了他来自美国、葡萄牙和日本的教授朋友给学院的同学开讲座,使我坚定了读研的决心。”

 作为一名学术泰斗,梁艳春教授的时间总是十分紧张而宝贵。但他在帮助学生修改论文的时候依然非常仔细认真,从不放过任何一点小瑕疵,就连在飞机上也争分夺秒给学生修改论文。“无论时间多紧凑,我都想用心批改手上的每一篇论文。”2016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齐程同样对梁艳春教授有着很高的评价:“通过梁艳春教授耐心认真、毫无保留的指点,我对于未来学习计划的安排变得清晰了,这真的令我受益匪浅。”他无愧于为人师表,时刻保持自身良好的精神风貌,以此推动学生的前进。


 “我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多年来,梁艳春教授一直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一个又一个的身份,足以证明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承担着十分繁重的工作任务。尽管经常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也经常来回奔波,但他仍然面容和善地对学生说“我会尽量做到周全”。

 “梁老师非常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指导。”2019级学生何翔说。梁艳春教授始终注意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与关系,把“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基本出发点,下大力气投入教学,注重教学效果,注意将前沿知识与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努力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过将近20门课程,编写教材讲义多部。合作编著的《计算智能》被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学校选用为研究生课程教材。在学术方面,作为癌症系统生物学国际研讨会组委会主席,成功地组织了2013年和2017年在学校召开的两届癌症系统生物学国际会议,对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梁老师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作为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带头人,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还为老师们提供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机会。”计算机学院王舒老师对他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视野、高尚的师德赞不绝口。“只要我们发邮件给梁老师,无论是深夜还是白天,也不管他是身处国内还是国外,他都会很快的回复并给予指导。”在梁艳春教授的帮助和指导下,王舒老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还成功申请到了博士研究生就读机会。

 在王舒老师的记忆里,他不仅在工作、生活中总是为他人着想,指引师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同时也积极地与其他国际知名高校交流,为学校牵引资源,把德高望重、科技前沿的教授、专家请到了学校,为师生做讲座,更不断寻找渠道,推进学院国际化办学进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进修、交流学习平台。此前,梁艳春教授便借助担任欧盟SAT项目评估委员会委员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机会,把优秀的学生和青年教师推荐到国外学习,为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创造条件。令学生与同事都交口称赞的他,仿佛一个大家庭中的“暖心”家长,引领身边人一起走得更远,一同取得进步。


 “不能只从学习方面关爱学生,而是要从方方面面”

 “对学生的关爱应从方方面面,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我是他们信得过的师长。”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足以体现梁艳春教授对学生的真诚与用心。从教48年,他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关系都是融洽而有原则的。“我的原则是:做学问要踏踏实实,绝不姑息投机取巧。一旦发现苗头,一定要和学生严肃指出。”说教是件容易的事,而教育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有问题应指出,有错误应批评,但他对学生从来没有居高临下,关爱从来都是细致入微、从里到外。

 在梁艳春教授的教学理念中,他主张大家平等交流,谈话按照谈心的方式去开展。“平等的交流,使得学生们更容易跟你接触,也更愿意跟你交流。我与学生们的话题除了学习,还包括他们的生活,包括他们自己。”平时如果有学生想要跟他谈话,不论多忙,他都是欣然接受。在课后、在操场、在办公室、在校园路边,总能看到梁艳春教授与学生的身影。通过微信、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梁艳春教授与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更多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他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与其称梁老师为学生学业道路上的严师,不如用慈父来称呼他更为合适。”学生任艳姣说,有学生住院了,梁老师总会去医院看望,他真正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学生吴京桥也表示,“他打心里对学生好,从学术到生活都付出了实实在在的真心和关心”。据吴京桥回忆,“每次去梁艳春教授家聊天,老师和师母都热情招待,还亲自下厨为我们做饭,对我们非常亲切,一桌子人聚在一起吃饭时,大家都十分开心快乐,我永远也忘不了大家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感觉。”

 对很多学生来说,梁艳春教授给他们的感觉就像透过树缝的空隙洒下来的光线,总是温暖人心得刚刚好。“你对同学的好,其实他们都记得,并且善于将你的好用各种方式‘反馈’给你,时时刻刻温暖着你的心。虽然忙碌,但我愿意为每位学生带好路,希望他们能追逐梦想,锲而不舍。”梁艳春教授感慨道。


 “我越来越喜欢热爱这里的工作,珠科俨然成为我的归宿”

 2023年是梁艳春教授来到珠科任教的第9年,这一年,学校首次设立“终身教授”制度,他被授予该荣誉称号。“我到学校工作以来,经历了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转设等重要阶段,为学校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做了自己应尽的一些工作。得知获得这个荣誉后,我心里充满感激,同时也深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至今,他已连续十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还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这意味着他在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处于顶尖水平,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

 “10年来在珠科的工作和生活,使我越来越喜欢这里的环境,热爱这里的工作,珠科俨然成为我的归宿。”梁艳春教授说,来到珠科后,感触最深的是教师们教学工作量之重,职能部门人员之精,各类不同岗位人员对工作敬业之深。“在珠海科技学院的这些年,我享受了身心愉快工作的喜悦,享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厚爱。在一些特殊时期,大家虽然是在辛苦地工作着,但却是心情愉悦,乐在其中。这是凝聚力的体现,是珠科校风的使然,珠科有这样的教师队伍,何愁学校不强?何愁不能育出万千栋梁!”

 梁艳春教授坚强的意志不因社会的浮躁而变动,这么多年来扎扎实实地走在教育工作的大道上,矢志不移,持之以恒。有一次在国外,他的腿摔伤了,但他躺在床上,把打上石膏的腿支起来每天坚持为学生批改论文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他的学生们。有的学生含着热泪,一遍遍地请求老师自己要多多注意休息。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始终得到师生们深深的敬意和爱戴。

 “教师是职业,更是我始终在努力奉献的事业。我将永怀感恩之心,践行师德,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努力奋斗。”对于师德,从事了48年教学事业的梁艳春教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表示,青年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而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应该给学生做好榜样,学生才能耳濡目染于良好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好。他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项立德树人的事业,始终坚持自己心目中的师德标尺,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筑梦人。他表示,自己将永怀感恩之心,继续保持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大家一道,为实现学校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



梁艳春

博士、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学校终身教授、教学名师、首届师德标兵

·吉林省高级专家,广东省计算机应用技术优势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点负责人

·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生物信息学会(筹)理事

·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8项,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7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连续10年(2014-2023)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连续3年(2021-2023)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单

·作为大会主席或会议组委会主席,连续组织11届《肿瘤系统生物学国际研讨会》(2011-2022)。2018年以来,作为会议主席在珠海科技学院主办《机器学习进展国际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应用峰会》《全国数字化背景下医疗健康创新实践研讨会》等系列学术会议,为促进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和大健康领域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最新动态

Baidu
map